《礼》、《易》虽然各有其特点和功用,但他们被纳入儒家话语系统之后,更多的是互补相通,此为郑玄以礼解《易》的前提。以《易》解《礼》、以《易》观《礼》,春秋时有之,以《礼》解《易》发端于孔子儒家,这是郑玄以礼解《易》的源头。以《礼》注《易》是郑氏治易的重要特色。郑氏《周易注》以礼注《易》者大约有30多条,主要见于泰、同人、讼、豫等卦和《系辞》、《象传》、《序卦》等注释。就礼而言,涉及到三礼的婚礼、祭祀礼、宾礼、封侯礼、刑礼等。郑玄以礼解《易》的特点,大多先取象,然后由取象而引出礼,即他以《礼》解《易》不是单一的,而是与其他方法掺杂在一起的。就易学而言,以礼解《易》不同于一般历史方法,是以与之相近和相通的古文献解读《周易》。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把《周易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,以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的文献解读之,最大限度地再现《周易》文辞的真实意义或作者的固有意义。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取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