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孟以善论为基础,仁为灵魂,礼为躯体,中庸与权为调控器,有机组成伦理政治学说体系。“仁”是贯彻于一切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,并被认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,人性变坏,是后天环境所致,因而主张顺应自然,通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炼来恢复善性,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结合;又认为万物只有一个根源,普通人与“仁且智”的圣人同类。墓于这一平等观,孟子首次树立了一座人民至上论的历史丰碑,并由此揭示了历代兴衰存亡的普遍规律,即:“得民心者,得天下;失民心者,失天下。”孔孟的另一杰出贡献是创立了中庸与权的方法论体系,“中”是适度的意思,“庸者,用也”。“中庸”就是用适度的原则调控天人与人际关系,使之协调地沿着“因”、“损”、“益”的轨道前进,鉴于以往,’执中无权”,又提出了一个叫“权”的新范畴,赋予“执中”以与时俱进的调控机制,使“中庸之德’,臻于至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