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聊斋志异》是否属感伤文学,这是一个涉及对这部文言小说杰作整体评价的重要学术问题。本文从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、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家庭生活与其创作的关系探讨了这一问题。认为从整体来看《聊斋志异》,有感伤成分,这种成分体现在某些具体作品中,有的显露于外,有的则蕴含在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的深层,但它的基本思想倾向、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绝不是感伤,而是深广的忧愤。忧愤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通向感伤,但决不等于感伤,它更多地包含着怨懑、愤怒、抗争和桀骜不驯等因素,感伤则偏重于惆怅、哀愁和无可奈何的悲叹。从《聊斋志异》及蒲松龄的诗文来看,忧愤都是主要倾向。